这是日落时分的珠穆朗玛峰(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春季登山窗口期进入尾声
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爱好者
在西藏完成了站上地球之巅的梦想
这是珠峰登山大本营(5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
传统攀登路线分为南坡与北坡两条路线
南坡的攀登路线位于尼泊尔一侧
北坡的攀登路线位于中国西藏一侧
德诺埃尔兄弟和队友们正在离开珠峰登山大本营前往更高海拔的营地(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来自法国的登山者德诺埃尔兄弟
5月中旬来到西藏
从北坡向珠峰发起挑战
弟弟帕斯卡尔·德诺埃尔
曾在2021年首次尝试从南坡攀登珠峰
但因天气恶劣
他被迫从海拔约7300米的营地下撤
哥哥多米尼克·德诺埃尔
则是第一次攀登珠峰
尽管没有弟弟经验丰富
但在听说北坡更宽广、条件更好后
他还是决定把握住难得的机会
“有多少人能实质性地抓住梦想?
珠峰就在那里”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弟弟帕斯卡尔·德诺埃尔(左)和哥哥多米尼克·德诺埃尔正在准备登山物资(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可是为什么想要登上珠峰?
绝不仅仅因为“山就在那里”
来自挪威的登山者哈康·埃兰森认为
就像奥林匹克精神一样
人们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
登山者们也在不断探索自己的极限
同时需要学会控制风险,保证安全
“我们在大本营相聚
国别、种族、肤色都不是隔阂
我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来
一起去完成一件独特的事”
西芙·哈尔斯塔跟自己的高山向导拥抱(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来自挪威的女性登山者西芙·哈尔斯塔
对于极限的理解
散发出一种专注于自身的独特魅力
“登山让我置身于大自然中
享受与自然的美好连接
或许有的登山者会争第一
会比较谁更快登顶
但我不会
因为我知道
我终将抵达顶峰”
哈康·埃兰森(右)正在搬运自己的登山物资(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在登顶之外
珠峰还承载着一些登山者另外的梦想
哈康·埃兰森今年是第二次登顶
2019年哈康·埃兰森从南坡登顶珠峰后在顶峰吹奏萨克斯(受访者供图)
早在2019年
从南坡登顶的他
就曾让萨克斯悠扬的旋律响起在珠峰峰顶
对于他来说
攀登是一个音乐项目
“每个大洲都有自己的最高山峰
我的目标是把每一座山写成一部交响曲”
如今
他已经完成了六座山峰的攀登
而大洋洲的最高峰查亚峰
将是他今年新的挑战目标
图为1960年6月7日,追光|地球人奔赴珠峰,不止为了登上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右)、贡布(中)与屈银华三人凯旋拉萨后捧花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60年5月25日
中国登山队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人
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
实现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的壮举

由此开创
“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
的登山精神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登山人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帕斯卡尔·德诺埃尔(左)和多米尼克·德诺埃尔在帐篷里聊天休息(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登山把不同的人连接在一起
帕斯卡尔·德诺埃尔说
在登山的过程中
他们遇到不同的人和文化
而体育
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们连接起来
珠峰登山大本营像个小地球村
“不论我们是否相识
但是我们都互相帮助
对我来说
这就是登山精神”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卢卡斯·富滕巴赫(右)正在和队友哈康·埃兰森聊天交流(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奥地利登山者卢卡斯·富滕巴赫
已经先后4次登顶珠峰
同时作为登山领队的他
更懂得团结互助的意义
“第一次登顶以后
我明白了为什么人们都想站在世界之巅
登顶珠峰不仅是我个人的目标
更是一种团结的象征”
登山者正在攀登珠峰(5月22日摄)。新华社发(哈康·埃兰森摄)
珠峰顶上
氧气稀薄
登山者冲顶要在凌晨出发
上午登顶
只能停留一个多小时就要下撤
没有人能在珠峰顶上看到日落
但是在珠峰脚下
海拔5200米的登山大本营
也能看到属于世界之巅的极致落日
这是日落时分的珠峰(5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登上8848
是每一位登山者的目标
但“8848”之外
更是和平与爱
来源:新华社
标签: 追光|地球人奔赴珠峰不止为了登上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